Scaffolding worker falls to his death in Yuen Long

The Labour Department says a scaffolding worker died in Yuen Long on Thursday afternoon, after falling from a height. It said the man had been erecting a truss-out scaffold on the external wall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He was later declared dead in hospital. "We will complete an investigation as...

Hong Kong set to fully reopen border with mainland

Chief Secretary John Lee on Thursday said Hong Kong has in principle met the requirements for a full border reopening. Speaking after holding talks with mainland officials in Shenzhen as head of the Hong Kong delegation, Lee said the SAR was now ready to push ahead with quarantine-free travel with...

中國抗體受邀出席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HONG KONG, Nov 25, 2021 - (亞太商訊 via SEAPRWire.com) - 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中國抗體」或「公司」,聯交所股份代號:3681.HK),專注研究、發展、製造及商業化免疫性疾病療法的香港生物製藥公司,受邀於昨天出席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貿發局合辦的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中國抗體執行董事、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梁瑞安博士就「醫療科技創新及投資前景展望」的專題作分享。「醫療科技創新及投資前景展望」專題論壇; 公司執行董事、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梁瑞安博士(右二)梁瑞安博士為演講嘉賓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以「強韌迎變 共塑可持續未來」作主題,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舉行,並於線上同步進行。在「醫療科技創新及投資前景展望」的專題論壇上,公司執行董事、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梁瑞安博士為演講嘉賓之一。對於如何看待香港的生物科技和醫療保健生態系統近年來的發展,梁瑞安博士認為香港不能是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需與國家和其他國家合作,而香港可扮演一期臨床中心和試驗場地的角色。他認為整個生態系統依賴科技的創新和政府參與。他也認為在香港做創新研究有優勢,可以得到法律制度的保護,也有專利的制度,有助於公司與其他合作者一起獲得研究的許可。他指出上市規則與指引的第18A章,能夠反映生物科技行業有好的價值,讓市場流動性更高,鼓勵更多投資進入生物科技系統。 是次論壇邀請超過70位全球主管醫療衞生的政府官員及組織丶國際科研及醫學專家丶相關產業的投資者及商界翹楚、金融界及專業服務業代表等參與,討論並分享他們在公共衛生、醫療科技、國際商貿合作及投資等方面的寶貴經驗,共同探討亞洲醫療健康產業的前景與商機。現場亦設展覽、投資項目推介及商務交流環節,促進與會者商談合作。梁瑞安博士表示:「非常榮幸代表公司獲邀出席首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通過論壇與醫療及科技專家、科研及商界翹楚、初創企業、投資者及政府決策者等重要持份者交流和分享,有助促進香港的醫健及生物科技行業發展。隨著公司今年完成旗艦產品SM03三期臨床試驗的入組,並預計明年臨床數據讀出後,SM03即將可商業化。就業務發展方面,我們已於今年9月簽訂了第一份許可協議。為了提升研發和產品開發能力,我們正在蘇州園區建設產能超過32,000升的新工廠。未來,公司將不忘初衷,致力發現及開發創新型藥物靶點,開拓針對免疫疾病的療法,進一步擴大產品管線,盡力為患者謀求福祉; 繼續積極尋找合作和夥伴關係的機會,鞏固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地位,為人類健康事業及香港生物科技行業做出貢獻。」關於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專注於研究、發展、製造及商業化免疫性疾病療法。公司注重科技研發,其旗艦產品SM03為全球首項用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潛在抗CD22單抗,已在中國進入類風濕關節炎三期臨床試驗,並被列為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重大項目。此外還有多個同類靶點首創(First-in-target)及同類首創(First-in-class)在研藥物,部分已處於臨床階段,適應症覆蓋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尋常型天皰瘡、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哮喘等具有重大未滿足臨床需求的疾病。 Copyright 2021 亞太商訊.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

New DeFI platform CreDA looks to de-risk the world of crypto

CreDA protocol will use AI to provide credit ratings using on-chain and traditional financial data New York, NY / November 25, 2021 / SEAPRWire / – CreDA (Credit DeFi Alliance), the world’s first decentralized credit rating service has officially launched its platform following a successful open beta. Modeled after traditional consumer credit agencies, CreDA introduces...

打破關鍵材料「卡脖子」,這些企業正助力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

HONG KONG, Nov 25, 2021 - (亞太商訊 via SEAPRWire.com) - 據聯想控股微空間報道,新材料被稱為「科技發展的骨肉」,其技術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與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從國內情况來看,中國新材料產業位於全球第二梯隊,正處於由中低端產品自給自足向中高端產品自主研發、進口替代的過渡階段。其中,新材料領域關鍵材料的發展短板尤為突出。要想破解上述「卡脖子」問題,助推相關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不失為有效解决之道。據科技創新情報SaaS服務商智慧芽發佈的《2021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利能力和科創力報告》顯示,在47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新材料領域企業有802家,排名所有行業中的第三位,創新能力突出。在上述「小巨人」企業中,聯想控股參與投資了其中的多家,業務涉及芯片與微電子、OLED上游成品材料以及鋰電池負極材料等關鍵材料。通過長期專注自身所在領域,它們掌握了核心技術,並形成與產業鏈供應鏈相匹配的創新鏈條,為進一步助力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貢獻力量。稀土永磁:突破關鍵技術 掌握更多核心競爭力稀土是中國的熱點產業,也是新材料製造的重要原料資源。其中,稀土永磁材料特別是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是中國重點新材料和高新技術產品,一直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稀土永磁材料是一種無需借助外界電場,可通過自身所產生的磁場實現電能與機械能之間能量交換的材料。在現有稀土永磁材料體系中,釹鐵硼永磁材料是應用範圍最廣、發展速度最快、綜合性能最優的磁性材料,在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工業應用、風力發電、消費電子、變頻空調和節能電梯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從行業發展現狀來看,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國內市場,稀土永磁材料都呈現出低端供應過剩、高端供應不足的情况。以釹鐵硼磁材毛坯為例:根據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釹鐵硼材料毛坯產量為18.5萬噸,其中高性能釹鐵硼毛坯產量僅為4.8萬噸,佔比約26%;中國釹鐵硼毛坯產量15.7萬噸,其中高性能釹鐵硼毛坯產量僅為2.3萬噸,佔比約15%。受原材料的制約,中國稀土永磁材料行業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兩極分化嚴重。目前,中國大約有200餘家釹鐵硼永磁生產企業,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較小,研發能力較弱,產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競爭力不强;但行業優勢企業通過對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逐步掌握了生產中高端釹鐵硼的核心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逐步在國內市場佔據了主導地位,並不斷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正奇控股所投企業包頭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思特稀磁」)便是其中的代表。英思特稀磁是一家從事稀土永磁材料深加工及稀土新材料應用器件研發、設計、生產的企業,其主營產品廣泛應用於風力發電、家用電器、新能源汽車以及筆記本電腦和其他消費類電子產品等領域。在工信部近日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中,英思特稀磁榮列其中。為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積極為產業鏈提供性能更高的產品,英思特稀磁還於近日正式投產A系3C產品磁組件自動化生產綫。據介紹,該項目生產的3C系列產品磁組件由英思特磁學工程師及研發團隊通過不斷科技創新獨立開發,目前已被國內外知名PC企業成功使用,可以節省50%的磁鐵用量、提升55%的吸附力、降低40%的成本,讓稀土產品更具競爭力。截至目前,英思特稀磁的主要客戶包括蘋果、微軟、富士康、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產品出口德國、意大利、波蘭、韓國、越南、比利時等國。「十一五」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國內相關企業、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和科技攻關下,中國稀土永磁材料在關鍵技術突破方面取得了多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比如在高性能釹鐵硼材料方面,中國先後突破了「雙合金」、細粉製備、「速凝工藝+雙(永磁)主相」、自動成型、連續燒結、低氧工藝、晶界擴散、表面防護等關鍵工藝技術,使產業化水平基本與日本、德國相當,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而從產業鏈情况來看,稀土永磁材料是新能源汽車生產的重要原材料。具體來看,新能源汽車單車對釹鐵硼材料的用量約為3-6千克,是傳統汽車用量的3-5倍。據全球電子原材料及元器件領導企業TDK預計,如果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00萬輛,那麽釹鐵硼材料的需求將達到3.6至7.2萬噸。據中泰證券測算,新能源汽車需求已佔到高性能釹鐵硼材料總需求的15%以上,這與2015年新能源汽車對碳酸鋰影響類似。由此可見,其產品競爭力的優劣,將直接决定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否能够實現對西方國家的「彎道超車」。考慮到稀土永磁材料的戰略地位,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表示,提升中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首要條件是「實現包括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等高端新材料的關鍵技術突破」。OLED上游終端材料:以產品、成本及服務優勢 打破專利封鎖近年來,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慧座艙等消費類電子終端的市場需求帶動下,以及屏幕面積持續擴大的發展趨勢下,全球顯示面板行業不斷發展。在顯示面板行業,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或有機發光半導體的簡稱)是佔據主流的新一代顯示技術,其顯示結構簡單、耗材環保,且具有柔性可捲曲的特點,更方便運輸和安裝,規模化量產後更有可能具備低成本普及的優勢。廣闊的終端應用市場正推動OLED產業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增長。根據全球性科技研究機構 Omdia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OLED面板市場規模為343.24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547.05億美元。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商品市場,OLED產業更是成為高端製造產業中的代表。根據賽迪智庫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OLED市場規模為351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843億元。從OLED產業鏈情况來看,其上游包括製造設備、材料、組裝零件,中游負責組裝製成OLED面板,最後應用於手機、可穿戴設備、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電視等終端領域。其中,OLED成品材料直接决定了面板的發光特性,包括發光效率、壽命等,是OLED上游製造的核心關鍵材料,也是產業鏈中技術壁壘最高的領域之一。在OLED成品材料研發生產方面,國內一些企業已率先通過技術創新,不但助力中游企業降低原材料的進口依賴,還有力地推動OLED全球產業中心向中國轉移。君聯資本所投企業陝西萊特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特光電」)主要從事OLED有機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一家產學研一體化的公司,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據介紹,萊特光電生產的OLED有機材料產品包括OLED終端成品材料和OLED中間體。OLED終端材料主要為發光層材料中的Red Prime材料和空穴傳輸層材料,而OLED中間體是生產OLED終端材料的前端產品。據瞭解,相較國外寡頭只生產終端材料而上游中間體都是外購的特點,萊特光電則是從最上游的OLED有機材料中間體開發、合成、到後端的升華前材料製備及終端材料生產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並且配備有各項尖端的全面檢測測試手段。因而在技術急速演進發展的OLED顯示領域裏,萊特光電具有快速響應的獨特先天優勢與成本控制能力,從而能緊跟行業技術更迭的步伐、充分滿足面板客戶的快速新品開發要求,並實現與客戶協同開發的高粘性共存關係。截至目前,萊特光電所生產的OLED終端材料產品均具有專利保護,其通過優异的產品性能以及自有專利,打破了國外廠商的專利封鎖,進入了OLED面板核心廠商的供應鏈體系。憑藉產品優勢、成本優勢以及服務優勢,萊特光電在多個OLED終端材料上正在改變由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面,並帶動了國外廠商OLED終端材料價格的下降,有利於國內OLED顯示面板廠商產品成本的下降,促進中國OLED顯示面板廠商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最終推動OLED全球產業中心向中國的轉移。鋰電池負極材料:技術驅動產品迭代升級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小、無記憶效應和環境友好等優勢,已經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環等消費領域。而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下傳統能源結構的調整,鋰離子電池的市場份額或將持續高速增長。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等部分組成,其中負極材料的選擇會直接關係到電池的能量密度。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中,人造石墨成為絕對主流。相較於其它材料,人造石墨循環性能好、安全性佔優且工藝成熟、原材料易獲取,整體而言成本較低,是非常理想的選擇。而隨著需求端的持續增長,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也暴露出一些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目前而言,石墨負極材料能量密度的理論上限為372mAh/g,而行業頭部公司的產品已可實現365mAh/g的能量密度,逼近理論極限。因此,要想進一步發展,只能嘗試突破極限,或是尋找下一代替代產品。近年來,矽基負極材料憑藉高比容量和較長循環壽命等優勢,成為各大負極材料廠商重點研究的對象,是未來最可能大規模應用的新型負極材料之一。據介紹,矽基具有極高的能量密度,理論容量比可達4200mAh/g,遠超石墨類材料。但作為負極材料,矽也有嚴重缺陷,鋰離子嵌入會導致嚴重的體積膨脹,破壞電池結構,造成電池容量快速下降。整體而言,國內矽碳負極材料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但隨著矽基負極材料技術逐漸成熟,已有部分企業的矽基負極材料得到批量化應用。對此,君聯資本所投企業廣東凱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金新能源」)作為國內領先的負極材料廠商,除了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領域發力之外,在矽基負極材料方面亦有相應部署。據瞭解,凱金新能源目前已成立專門從事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的新材料開發團隊。基於對矽基負極材料的清晰認知,凱金新能源采用了低成本先進納米化和分散技術、特定結構重組設計和先進包覆技術以及獨創的表面改性和石墨複合技術等多種創新技術和改良工藝,可有效解决矽材料體積膨脹大、循環性能差等技術難題,並在產品成本和品質控制上取得明顯成效。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凱金新能源始終專注於負極材料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工藝提升,其生產的負極材料具有克容量高、壓實密度高、循環性能優异、高低溫性能好、充放電倍率高等優點,產品廣泛適用於方形、圓柱、軟包聚合物等類型鋰離子電池。此外,凱金新能源還積累了豐富的專利優勢。截至2021年6月30日,該公司擁有有效授權專利94項,其中發明專利24項,實用新型70項。據東北證券研報顯示,目前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產量已佔據全球主要份額,且未來將持續保持領先。以2018年為例,當年中國國內產量超過19萬噸,全球供應佔比超70%。其中,頭部負極材料生產企業除牢牢佔據國內市場外,還順利進入松下、LG、三星等主流海外電芯廠供應鏈。隨著國內企業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未來將從成本到性能全面趕超海外企業。在工信部公佈的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中,聯想控股共有5家新材料產業所投企業上榜,包括英思特稀磁、萊特光電、凱金新能源、微導納米以及愛迪特。正是在這些掌握核心技術的「小巨人」企業的共同推動下,中國新材料產業於近年來不斷突破,部分細分領域的本土產業鏈完整、國產化程度較高,已漸漸步入成熟期階段。成就的背後,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而在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之際,材料產業也被賦予了更高的使命。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先導。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新材料產業將重點發展高端新材料。預計在「十四五」時期,新材料產業有望繼續向高端化、量產化、全球化進軍。届時,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在助力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之際,自身也將迎來進一步飛躍。 Copyright 2021 亞太商訊.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

MHI Thermal Systems Receives ‘2021 Minister of the Environment Award for Climate Action’ for ‘Q-ton Circulation’ Air-to-Water Heat Pump

TOKYO, Nov 25, 2021 - (JCN Newswire via SEAPRWire.com)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Thermal Systems, Ltd. (MHI Thermal Systems), a group company of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MHI), has received 2021 Minister of the Environment for Climate Action Award sponsored by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for its "Q-ton...

金嗓子新基地正式啟用 瞄準大健康市場提升多元產品力

HONG KONG, Nov 25, 2021 - (亞太商訊 via SEAPRWire.com) - 如今,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球熱點。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滲透及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大健康產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潛力。面對如此市場機遇,中國領先的潤喉片製造商金嗓子(6896.HK)於近年來狠抓產業根基,圍繞需求導向,苦練產品內功,推升運營質效,聚焦未來發展。穩扎穩打致勝 構建全新現代化生產企業豪情壯志必不可少,穩扎穩打才是致勝之道。金嗓子的原生產場地位於市中心城區,由於城市發展及歷史原因,企業的發展將受擴張難度加大、交通物流不暢等因素掣肘,而新基地的建設一舉突破了這一困境,成為打開業績天窗的第一步。據悉,新基地位於柳州市洛維工業園內,佔地超過120畝,共分兩期建設。其中第一期工程佔地70畝,建築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研發中心、生產廠房、倉庫及行政辦公大樓等一應俱全;第二期工程用地亦已落實,未來將引入高科技研發團隊,聚焦智能化未來,力求開發出更多元化、更具潛力的大健康產品,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伴隨著新基地的啟用,全新的研發生產流程將金嗓子升華為全新的現代化生產企業,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及質量,在增加了金嗓子主打產品57%產能的同時,於環保、技術含量、製造質量等方面均獲得了顯著提升,進一步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11月10日,在新基地啟動媒體見面會上,金嗓子提出要重點著眼於大健康市場的發展機遇,推進健康產業園建設,以未來十年成為百億級細分行業龍頭企業為目標。用實力說話 把握行業發展的全新趨勢合理的戰略目標不光要抓住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還要與自身實力相匹配,而金嗓子在產品力及品牌力上確有過人之處。從產品力上看,金嗓子喉片、腸寶六寶系列及水果糖、螺螄粉等數十種產品共同組成了金嗓子多元化的產品陣列,其中金嗓子喉片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產品在五大洲52個國家級地區熱銷。而強大的研發實力是金嗓子產品力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根本保障。公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金嗓子已成功開發31項產品,先後獲得過國內外專利及商標總數618件。從品牌力上看,得益於強大產品力的有效支撐,金嗓子多年來深受國內外市場的認可。金嗓子喉寶早在2005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金嗓子亦在2010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列第263位,以33%的市場佔有率排在同類產品市場的第一名;後於2018年蟬聯《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品牌價值達到71.5億元。毫無疑問,金嗓子所獨具的產品力及品牌力優勢已然成為其業績增長的兩大引擎,驅動著金嗓子的穩步快速發展。中期業績報告顯示,金嗓子於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同比增長83.1%,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同比大增415.8%,增長勢頭強勁。綜合看來,新基地的投產將不僅意味著產銷雙增,亦能以更強的創新力推升金嗓子的多元產品力,帶來更立體豐富的品牌形象,從而翻開其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持續增強,政策東風不斷,行業景氣度高企,立足於「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的發展策略的金嗓子確有實力緊握未來機遇,乘風而起。 Copyright 2021 亞太商訊.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

Olympics commemorative banknotes up for grabs

Hong Kong people will soon be able to get their hands on banknotes commemorating the upcoming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Bank of China (Hong Kong) announced on Wednesday it will offer two million HK$20 commemorative banknotes. Single notes will go for HK$138 each, 4-in-1 uncut notes will cost HK$338, and 35-in-1...

Public views sought over changes to copyright law

The government has revived a plan to reform copyright law, five years after it was withdrawn amid filibustering in the legislature and opposition from some concern groups. Officials on Wednesday launched a three-month public consultation exercise on the latest proposals. The government said it is time to change the law...

‘1940s technology won’t solve parking woes’

A transport journalist says he's "disappointed" with the government's new automated parking system in Tsuen Wan, calling it old-fashioned, and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are no charging points for electric vehicles or any connection to a smart city network. The car park opens in Tsuen Wan on Thursday and provides...

Overdue copyright reform should go further: lawyer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yer on Thursday welcomed moves to reform the SAR's copyright laws, but says they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echnological changes if Hong Kong is to develop as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hub.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Wednesday that it was reviving plans for a revamp of the...

宏光半導體公佈於GaN Systems Inc.的戰略投資

HONG KONG, Nov 25, 2021 - (亞太商訊 via SEAPRWire.com) - 宏光半導體有限公司(「宏光半導體」,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集團」;股份代號:6908.HK)欣然宣佈集團之全資附屬公司FastSemi Holding Limited已投資於氮化鎵(「GaN」)技術之領導者GaN Systems Inc.(「GaN Systems」),並同意透過認購GaN Systems之F-2系列可轉換優先股進行戰略投資。GaN Systems於加拿大註冊成立,主要從事開發多種GaN相關產品,包括高電流GaN功率半導體。GaN Systems在GaN技術方面擁有深厚知識,並坐擁一支具備數十年GaN產品經驗之管理團隊。作為GaN功率晶體管公司,GaN Systems目前付運至全球汽車、消費者、工業及數據中心客戶,世界各地公司依靠其提供之晶體管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並提高電力系統之效用及能源效益。GaN Systems預計將進行資本融資,務求加快其GaN技術在汽車、消費者、工業及企業市場之創新及應用速度。是次戰略投資同時獲得頂級汽車製造商兼GaN Systems現有股東BMW i Ventures,以及Fidelity和Vitesco Technologies等參與。進行此投資後,宏光半導體將能夠提名一名加拿大獨立董事會觀察員加入GaN Systems的公司董事會。宏光半導體憑藉其於半導體製造之行業專業知識,致力將其業務擴展至多種半導體,包括GaN相關產品。為進一步發展及深化其於GaN半導體行業之地位,集團冀利用GaN Systems之豐富經驗、資源及專業知識,進一步發展GaN半導體業務,以實現成為GaN半導體行業之領先及創新參與者的業務目標。宏光半導體主席兼執行董事趙奕文先生表示:「集團預期此項戰略投資將為其GaN半導體業務的未來發展及前景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預期投資完成後,集團與GaN Systems可能有機會匯聚各自優勢,從而創造惠及兩者之協同效應,尤其是GaN Systems可為集團提供有關GaN器件製造之工藝界定及資格之專門技術支援(來自渥太華、加州及台灣),以達致同類最優生產良率目標及目標資格。有關技術支援亦可能包括僅屬GaN Systems專利之開發工藝元素,以及對就由此產生的工藝知識進行知識產權戰略調整。集團亦將能夠按最惠國待遇基準,從GaN Systems獲得有關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電源系統、電動汽車(EV)和太陽能逆變器應用之參考設計的技術支援。此外,GaN Systems提議讓集團旗下附屬公司成為GaN Systems的代工合作夥伴,並訂立特許協議,讓集團可以使用GaN Systems的若干GaN技術製造半導體元件。憑藉到位的戰略藍圖,我們致力進一步提升業務表現,為我們的股東創造長遠價值。」關於宏光半導體有限公司宏光半導體有限公司(6908.HK)主要在中國從事半導體產品包括發光二極管(「LED」)燈珠、LED照明產品、快速電池充電產品及以及新一代半導體氮化鎵(「GaN」)相關產品的設計、開發、製造、分包服務及銷售。憑藉多年來在LED製造方面的行業專業知識,集團致力加快步伐研發及拓展GaN相關產品的應用,矢志成為一間集芯片設計、製造生產及銷售的半導體領先企業。集團策略性持有VisIC Technologies Limited的21.86%股權,將利用各自優勢,共同研發GaN的相關芯片及產品。有關更多資料,請瀏覽:http://www.lighting-hg.com 關於GaN Systems Inc.GaN Systems Inc. 總部設於加拿大渥太華,是全球領先的氮化鎵(「GaN」)功率管理設備製造商,產品覆蓋汽車行業、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和可再生能源領域。 Copyright 2021 亞太商訊.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